本文首发于 PRSDigg(顶呱呱) © 2022 阿坦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创不易,请多转发点赞
沈璜老师在上一期「笑来写作训练营」做了不少新的分享,最近,我正在反复地回听。这两天正好听到的主题为《诚待自我,铸就榜样》,里面讲了不少沈璜老师自己小时候如何学习的故事,这着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此前对于极致博学的沈璜老师的好奇。
沈璜老师小时候和很多人小时候一样,爱问为什么。
上数学课学到有理数、无理数时,知道了整数和可以有一定规律循环下去的小数叫做有理数,找不到什么规律又无限循环下去的小数叫做无理数。可是为什么那么叫呢?有理无理貌似跟这些数的这些个表现也不搭边啊…… 于是就是问老师,老师回答:“就是这么叫、这么规定的,没有为什么,记住就可以了!”
想想这样的场景,我其实是记忆犹新的,有理数无理数莫名其妙的这种称呼,小时候同样是久久地困扰着我。只是,我好像那时已经不会再为这样的问题去问老师了,因为我知道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只会碰钉子。于是,往往是自己琢磨一阵子,能琢磨明白就明白了,不能琢磨明白就不管了,该吃吃、该玩玩,日子还得继续不是?
沈璜老师不是,他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会接着问:“为什么会这样规定呢?也看不出有什么道理啊?”
老师们受不了这样的学生,想想自己曾经遇到过的那些老师,谁知道那么多为什么呢?老师们满足不了沈璜小朋友的求知欲,自然也就和别的“懂事”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而沈璜小朋友令我佩服的一点是,玩不到一起就玩不到一起,他选择了诚待自我。
这着实令我佩服,对于生活需要依赖大人的小朋友来说,这是需要勇气的。
我还算幸运,遇到了两位还算通情达理的父母,他们会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但不会要求我要服从权威。当然,这是需要实力支撑的。他们自己本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当我偶尔“闯祸”给他们带来一些“麻烦”时,他们总有能力较好地处理。
直到我上高中,我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的怀疑、对权威的藐视,引起了学校的不满,这似乎超过了我父母的承受能力,我开始受到来自父亲的压力。由于当时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为此遭受了不少痛苦。
沈璜老师的存在,带给了我希望,一下子,我好像没那么孤独了。一些心中的疑惑,也慢慢解开了。
打权威的脸,给童年的我带来了不少快乐;而由此带来的麻烦,我也领教了。该做的只是吸取经验教训,然后想办法变得更聪明一点点,继续、永远诚实地对待自己。
对自己诚实的人,值得尊重;对自己诚实又博学的人引用的文章,应该也值得去仔细去读一读。
在《诚待自我,铸就榜样》分享中,沈璜老师引用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定投不得不知的五大奥义》。
我想,作为一个定投践行者,不能不去读一读,于是我就去读了,以下是我的一些收获:
重新审视定投
文章介绍了定投的五大奥义,能加深我们对定投的一些特性的了解:
1. 定投不需要择时
如果是一次性买入,你得买得低、卖得高。什么时候买入、什么时候卖出,确实很重要。
定投拼的是长远眼光,定投者之间真正较量的是标的选择的能力。
这世界大多数人对未来看得清楚又有行动力的人少之又少,只需要找到一块肥沃的土地默默建仓,也没人跟你抢,待到价值显现的时候就收获。
偶尔,可能也会有人过来跟你抢,从而拉高了你单次定投的成本,但是对你的平均成本影响微乎其微。理由也很容易理解:
举例:你之前定投了 50 期,这一次你的定投买到的价格是 100 块/单位,而你之前的平均成本只是 50 块/单位,实际上这一次只是拉高了平均成本 块钱,你的平均成本从 50 块/单位变成了 51 块/单位。
2. 平均成本
只要定投的基金净值在平均成本以下,管它是在增长还是在下降,都是在拉低平均成本;只要定投的基金净值在平均成本以上,管它是在增长还是在下降,都是在拉高平均成本。
(这个特点很值得玩味)
3. 盈利点
当净值高于平均成本,就处于账面盈利状态;当净值低于平均成本,就处于账面亏损状态。
净值与平均成本重合的这个点,就是盈亏平衡点。
4. 收益率
赎回净值超过平均成本后,如果净值持续持续增长,收益率增长速度要比净值增长速度快得多。
但是,一旦赎回净值开始下降,那么我们收益率的下降水平会比净值下降速度更快。因为赎回净值是下降的,但是平均成本还在上升,就会大幅度压缩盈利空间。
5. 钝化效应
定投期数越多,买入的单位净值对整体平均成本影响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