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对吴文化、吴国历史情有独钟,我们的人文始祖季札,史记虽然只有廖廖几句,三让天下却是古今常州人值得骄傲的事。追朔源头,历史上吴国有前三让、后三让之分,让法、后果大有不同,史学家始终争论不断。
前三让的故事发生在陕西,后三让在江南苏锡常一带,虽然知道在梅村,却从未踏足过,心里一直留有遗憾。
2014年春天,机会终于来了,理工学院的退休老师们向来是新景点的热心开拓者,早已打听到无锡荡口古镇最近修复完成,开始试营业,让我为他们策划线路,梅里古镇终于如愿以偿地纳入大家的视线,也终于有机会为大家展示吴文化的来龙去脉了。
根据历史记载:商朝末年,陕西岐山有一支周族,古王周太公有着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宽厚,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后来季历生了个儿子名昌。昌从小聪慧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周太王的欢心和宠爱。周太王喜欢季历的聪明贤能,想把王位传授给小儿子季历,再传其孙子姬昌,泰伯看到父王有意将王位传给自己的三弟,为避免王位之争,兄弟相残,就说服了二弟仲雍,趁父亲生病的时候,托言往衡山采药,离开了周原这个地方。兄弟俩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尽艰辛,冲破万难,奔走了三千多里路,最后来到太湖之滨的无锡梅里(今无锡县梅村镇)避居下来。(《史记》卷卅一《吴太伯世家》)中有原文清晰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自号句吴”。这文中的荆蛮之地,即今日的梅村。
我们在上午游览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古镇荡口之后,大家带着探索、访古的心情走近梅里,很显然这里由于不是市中心,一路的历史遗存比常州多得多,不到5分钟的车程,我们仿佛穿越历史,回到远古,泰伯大道,至德路把我们带到了规模宏大的泰伯墓,大家稍作寻问,沿着至贤路朝着泰伯庙的方向驶去。小镇不大,不一会就到了江南第一古镇梅里(梅村)。我们一边介绍一边往泰伯庙走,前面一只高高的青铜鼎矗立在庙门前,据说这是周武王当年赠送给第三代吴王象征王权的的器物(仿制品)。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吴文化的发源地,老师们都很高兴,看到庙里展示的吴姓起源,更是兴奋不已,原来有很多其他姓如:江、洪、蔡等姓氏也是源于吴姓呢,大家顿时来了精神,朝着泰伯像连连朝拜。
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使着我们对祖先真是一问三不知,看到泰伯庙里的众多牌坊、对联,落款却都是海外和台湾的吴姓子孙所赠送,想当年圣人孔子也为泰伯庙前的大牌楼题写“至德名邦”四个大字,乾隆皇帝为泰伯正厅横匾书写“三让高踪”。历来人们把山东的“孔庙”称为北方第一府,而把江苏无锡的“泰伯庙”称谓南方第一家。而如今有家谱的人家已成了稀有,我还记得小时候外公说过去人人家里有家谱的事,而吴氏祖先知道自已的成千万子孙如今洒落何方么?
顺便提一下,据历史记载(有待考证):当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吴王夫差自杀,太子吴鸿一支被流放至如今的江西婺源,婺源=吴源,还是先人的智慧无穷呀!
备注:后三让的故事,春秋末年,战乱份飞
之际,吴王到了第十八代寿梦,寿梦有四子,
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余昧,老四季札
(常州人文始祖)。季札从小聪慧,知礼,老
吴王寿梦非常喜欢他,临终授意几个儿子,王
位兄弟相传,自然会到季札手里,传承大位,
不想季札坚持遵从宗法,三次推让王位,最后隐身常州,最后王位被余昧的儿子吴王僚继承
引发一场王位争夺战,最后骨肉相残,今人唏嘘不已。
1
times bought,
0
times rewar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