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X爆雷那天,全球币圈投资者都傻眼了。一个估值320亿美元的交易所,说倒就倒,80亿美元客户资金人间蒸发。SBF这小子居然敢挪用客户的钱去买豪宅、开游艇派对,还给政客送钱。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可怕的是,几乎所有中心化交易所都在玩同一个游戏——用你的币去放高利贷,然后在账本上给你记个数字。说白了,其实,他们是有可能在偷偷印BTC的。
有些人可能以为,BTC的特点就决定了不能超发,比如,固定数量,每一年增长速度是固定的,总量有上限等等。但他要是学过部准制度,就会明白,任何货币,包括黄金,都是可以超发的。因为你把币存进了交易所,这就等于是存进了一家银行,这个币实际上不在你手里了。
这套把戏其实不新鲜。有经济学家早就把银行这种玩法看得透透的,直接骂它是”系统性欺诈”。现在币圈把这套搬到了数字世界,而且玩得更狠。用部分储备银行制度的话,那就可以直接定义为”伪造”——没错,就是造假钞的那个伪造。
举过一个例子:开一家”老古银行”,自己投1000美元,然后”借出”10000美元给别人。怎么做到的?很简单,给借款人开个10000美元的支票账户就行了。咔嚓,货币供应量凭空增加10000美元。这就是”部分储备的魔法”——用1000美元的本金,创造出10000美元的债权。你说这是不是欺诈?因为多个人认为他们拥有同一笔钱。
按传统的观点,真正诚实的银行应该把业务分得清清楚楚。要么做保管箱服务,帮你保管钱,收保管费,绝不挪用;要么做投资中介,把储户的钱借给需要的人,但必须明确告诉你这是投资,有风险,别指望保本。现在的银行和一些交易所呢?两个都干,但从来不告诉你区别。
不少币圈交易所把银行那套玩法发扬光大了,而且更隐蔽。你存1个BTC到交易所,他们在内部账本上给你记1个BTC。然后呢?这1个BTC被拿去放贷了,可能借给了2个、3个甚至更多的人。你看账户余额,还是1个BTC,毫无异常。关键是,这些”BTC”只存在于交易所的数据库里。只要你不提币,永远发现不了问题。
FTX就是这么玩的。客户存了比特币,SBF拿去投资他的对冲基金Alameda,亏得一塌糊涂。用FTT代币做抵押,继续借钱填窟窿。这种操作在传统金融叫”庞氏骗局”,在币圈叫”创新金融产品”。交易所印钞的套路花样繁多。最直接的就是内部造假,你存1个BTC,他们账本上给你记2个甚至3个”BTC”,反正都是数字,改起来比改Excel还容易。
更高级的玩法是垃圾币抵押。用自己发的平台币做抵押,借出主流币。FTX用FTT,币安用BNB,想印多少印多少,成本几乎为零。这就像用自己画的纸条去银行换真钞,荒谬但确实管用。还有时间差套利。反正大部分用户不会同时提币,交易所就利用这个时间差去投机。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找用户买单。这种玩法最阴险,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刀光剑影。
衍生品更是重灾区。搞什么期货、期权,把1块钱的本金撬动10块钱的敞口。杠杆越高越刺激,爆仓的时候也越惨烈。这种超发有个特点:不会立刻推高商品价格,所以很难被发现。为什么?因为BTC并没有成为货币,没有几个人用BTC去购买商品,这些”假币”主要在交易所内部循环,用来炒币,不是买面包买牛奶。就像澳门赌场的筹码,你在赌桌上赢了一百万筹码,但不能直接拿到外面买房子。只要筹码不离场,赌场也可以超发筹码。但这不代表没有危害。这种隐形通胀首先会吹大资产泡沫,假钱推高各种币价,比如可以借出假的BTC去推高垃圾币的价格,让所有人觉得自己很富有,直到泡沫破裂的那一刻。更可怕的是扭曲了风险认知,市场上钱太多了,大家觉得投资什么都能赚钱,越来越敢冒险,什么土狗币都敢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