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状态很不好的时候,在武志红的微信“服务号”留言过两次寻求帮助
但是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我简直是恨死了他们,心想:一边说着怎么怎么帮助人,原来是只对于给他们付费的人服务
后来我陆陆续续帮助的人多了,才渐渐的反应过来:请别人帮忙,人家帮了自己,是恩情。请别人帮忙,人家不帮自己,那是人家的自由,如果因此埋怨对方,是很不理智的
如果有人主动帮助咱们,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这不算是对错之分,就是一个概念问题,知道了之后,记住并且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知道了,就是故意不去做,那确实是对错的问题了
不知变通的书呆子
我帮别人的大都是小事情,然后这样助人为乐了几年之后,现在才意识到做的太盲目了。只学了个皮毛,就以为都懂了。然后做到现在才发现做错了
像这样做了很久之后才发现做错的例子,我有不少,只是我没有做到整理、记录下来
之所以会范这样的错误,我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是因为自己太笨了。从我有时候提问之后,别人的回答来看,就能感受到我脑子一点也不够灵活
比如下图
这是《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里的一句话
每天腾出一点时间精力,真诚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
然后我就来者不拒,甚至主动帮助别人。完全没有意识到,其实应该是帮助值得被帮助的人
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上这句话呢?
后来我一想,也是,这难道还需要提醒吗?这都需要提醒?要不要作者喂到嘴里?
要命的是,偏偏有我这样的笨蛋不知道变通
值得被帮助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值得被帮助的人?
对方知道说声谢谢;让我们感受到了ta的努力;知道发红包表示感谢;懂得感恩等等,这都是值得帮助的人
把「知道说声谢谢」也加进来,我自己都觉得别扭。这还用说?现在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该这么做
但是,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应该说的话,确实会有人意识不到
如果你也是这种情况,希望看到这里之后,能反应过来:在接受对方帮助的时候,说一声谢谢
— —
有大量的人其实是伸手党
伸手党是一个很不好的贬义词,因为这已经到了道德的界限
凡事如果已经到了必须动用道德来约束的地步,那是非常可悲的
王东岳先生说:
道德是维护人类最底层的生存规定,法律是社会的纽带
中文百科里对伸手党是这样解释的:
伸手党是指毫无感恩之心的无偿索要别人劳动成果或要求他人无偿为自己提供帮助的人群
比伸手党更激进的叫做催坑侠,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
其实有的人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伸手党,一旦意识到之后,是比较容易做出改变的。这也只是一个观念问题
我以前也是做的不好,现在也是慢慢的在成长,期待未来变成更好的自己
远离伸手党
如何让自己遇到更少的伸手党呢?
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变得更优秀之后,遇到的人之中,优秀的人也会更多
就像曾国藩从湖南到京城之后,身边朋友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影响曾国藩变了一个人
— —
我最近的做法是这样的:
1
比如在我的公众号文章里,如果我的某一篇文章读完以后,读者可能会有疑问问我,那我会在文章末尾加一个「提问之前先发10元红包」的要求
这样做的效果特别好
向我问问题的人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了。然后遇到不发红包直接提问的同学,我也因此可以更容易的做到不回答对方了
2
比如,我开始试着不再回答连谢谢都不说的同学
这样的同学我遇到过一些,有的可能是同一个课堂里的同学关系,或者其它的链接关系,所以我会觉得不回答的话有点尴尬
所以在对方每次问的时候我都回答
现在我会督促自己不再帮助这样的人
150定律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说:
150人是人交往朋友的上限,一旦超出这一数值,人或将无法正常进行交往或者生产生活效率明显降低
想想自己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加了将近5000好友,然后平时联系的人极少,那么多时间被这样消耗掉,真的太可惜了
最后用罗宾·邓巴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进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的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社交的幸福感来自于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
小心,莫让技术另你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