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最近在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写作时间大约是 1950s~1980s,作者在书中幻想了很多未来的发明,以及更为复杂的基于生理差异的社会形态。
比较有意思的有两个:
一是「微缩胶卷书」。
阿西莫夫也认为当年,也就是 1980s 附近的人类的纸质书籍太笨重了,单位体积或重量下能够包含的信息量太小,于是他想到了当时最时髦的科技手法——缩印。他幻想着在未来,人类再敢不用看纸质书,而是看缩小了无数倍的(或者说缩小到原有体积 1%%% 左右的)胶卷般的书籍,当然,要借助类似于放大镜的阅读器。
这种幻想就类似于中世纪的人幻想着人类会通过选育纯种赛马,从而在未来拥有人均千里马一样,但人类实际上是发明了汽车……现在我们确实可以不看纸质书了,毕竟电子书完全没有体积一说,甚至不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手机就可以兼顾)。
二是更有趣的,关于微生物。
阿西莫夫幻想出的外太空中,有大约 50 个地外文明——均发源于地球,但后来都和相对落后的地球切断了血脉联系,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生理隔离,并演化为文化隔离。
这里的生理隔离,不是说生殖隔离,而主要是受 1980s 之前全球普遍的卫生条件低下,以及微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影响,让作者产生了一种「微生物是重要的病原体」的看法。于是在机器人系列中,所有「太空族」都非常害怕和「地球人」接触,因为地球人身上遍布着可能会让生活在纯净环境里的太空族们惨死的细菌和病毒——这个想法实际上脱胎于欧美白人向新大陆移民时,随身携带的传染病所导致的美洲及澳洲土著批量病死的历史事实。
但现在 2020s 的人类医学早就达成共识——人并不是独立的生命体,实际上在人体内与人共生的微生物(不论有益还是有害)数量及种类都远超人类本身。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人类都不可能脱离这些微生物而正常存活——更不要提保持健康。
新近的医学研究都在朝着人体菌群的方向拓展边界,先是有「菌-肠-脑」轴的说法,又有一些待讨论基于动物实验的证据,推测说人类的很多疾病——比如抑郁症、自闭症、帕金森综合征、阿茨海默症等——很可能来自于「肠脑」也就是肠道及其菌群的失调。
总之,在现代医学水平下,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幻作家不应该再产生一种「太空人体内没有地球人身上那些肮脏的病原体」的想法,那太幼稚了。
首先,地球人身上的微生物中,有益的远大于有害的,甚至曾经认为有害的现在也慢慢发现有其特殊益处(比如幽门螺杆菌,比如原以为无用的阑尾中可能备份了一套完整的菌群存档),只不过利弊需要权衡,无法一概而论。
其次,太空人只要仍然是人,在其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因为与某些微生物互利共生而渐渐失去了的生化功能(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认为线粒体也属于外来异物),也不可能(更没必要)靠基因改造而重新「安装」到「新新人类」的身上,所以太空人也必然有其肠道共生菌,只不过长期空间隔离确实会让双方都更易感染(就像大航海时代的盎格鲁人和印第安人)。
挺有意思的。未来总是超乎想象,哪怕你预想到它超乎想象,它仍然可以超乎你对于超乎想象的想象。
.
有小伙伴提到了「电梯效应」,也是阿西莫夫(在自省时)提出的,非常有趣。
在时间点在近未来的硬科幻文学作品中,对未来的预想是很常见的,但是对于这些预想,在这个“近未来的时间点”到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关键的部分被忽略了,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存在。阿西莫夫提出了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名 1850s 的科幻作者(文章中阿西莫夫以第一人称举例),他通过某种途径得知了近未来的百层高楼的存在,他开始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思在摩天大楼中的生活情况:
首先,爬楼层很辛苦,所以大厦里的人会不愿离开大厦,所以大厦会发展出独立的经济体系;
这摩天大楼里也会有文明人生活的必须设施,比如餐厅,理发厅,健身房等,因为大多数人不会爬太多层,所以这些设施会几层就循环出现;
大楼需要物资供给,所以会有一套专门的物资运输系统如同生命线一般工作,对应的楼侧面会有收取这些物资的门存在;
在低楼层房间的租金会比较高,因为走到地面更加简单;
而在高层的穷人们要在楼与楼之间来往,所以两栋邻近的大楼间会有桥梁,如果要到达地面,可能是坐一个螺旋的滑梯,而上楼可能就要每上几楼就在休息室休息一下……
接下来还有可能会去想这栋摩天大楼是怎么盖出来的……
仿佛有一些蒸汽朋克风格,不过我们看,虽然有部分是言中了(比如不愿离开大楼,低楼层贵……)但是其他的东西在“电梯”一物的出现后变得毫无意义,甚至错得有些荒谬可笑。
阿西莫夫也在文中举了实例,如下:
在 1919 年到 1969 的五十年间,出现过无数篇描写登陆月球的科幻小说,其中有些对火箭飞行所需的必要条件,以及月球的实际状态都描述得很清楚。
到了 1948 年,也有很多小说写到了电视;
在那之后也有一些小说写到了通讯卫星。
然而一直到 1969 年,都没有一本小说把这三件事情连在一块;
5
times bought,
0
times reward
Comments